喜报:热烈祝贺2013级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荣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大中学生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14】23号)精神,同时推动实施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选树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团支部和团支书典型,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重要要求,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于2015年5月至12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创建和“百佳团支书”寻访活动。
2013级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经过各地遴选推荐,从全国1257个“示范团支部”候选单位中,由网络平台展示、公开投票、差额评定中脱颖而出,成为1000个全国“示范团支部”之一。
2013级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简称“教改班”),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和临安人民医院对医学教育的一次改革探索。全班30名同学为临床医学专业(社区定向)学生,他们提早进入临床接受医学教育,努力践行医学教育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经典理念。
教改班现有共青团员28人,中共预备党员2名。全体同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进四信”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在班级团支部带领下,不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掌握实现中国梦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强自身——脚踏实地,掌握本领
教改班的医院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因此学生的临床学习有了更大的平台,有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了更多感性认识。面对新的环境,同学们努力吸收新的知识,以由外自内的方式改变自己,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教改班的日常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授课老师都为医院一线医务人员。除了常规学习,同学们充分结合今后工作特点以及医院特色教育,开展了夜间学习、门诊学习等内容。
日常教学上,负责授课的医生结合自身经历的病例,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本知识,使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更加生动。课后,为了加强学习效果,同学们还主动深入病房,听老师结合新鲜病例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得知识的接受更加深刻。
除了完成日常学习外,同学们还主动利用周末与老师一起“坐诊”,一方面从病房到门诊,积累了更丰富的临床病例,另一方面老师在处理门诊病患时,会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等,这让同学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处理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为了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同学们积极参与“导师计划”。“导师计划”将全班30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学习导师,利用夜间时段,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急诊见习。夜间急诊,往往是特殊病例,危重紧急病例高发的时段,同学们参与其中,丰富了自身临床积累,也使自身心理素质也有了更高的提升。除了夜间急诊学习,同学们还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将平时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临床的巩固。
此外,每天第一节课前的半小时晨会也是教改班的一大特色。每天晨会分为两个部分,前10分钟由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临床学习心得;后20分钟,由两名同学讲解前一天采集典型病例病史后完成的病历,并由老师进行点评。
通过老师悉心教导与同学们不懈努力,班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班累计三名同学获校一等奖学金,六名同学获校二等奖学金,十四名同学获校三等奖学金。
二、重实践——求真务实,服务社会
全班同学重视精神信念的塑造,用实际行动认同党的决策,支持党的决议,拥护党的思想。在团支部的组织下,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强化自身社会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据统计,全班同学累计参加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1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600余小时。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所面对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同学们在开展志愿活动时,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色。例如:同学们利用课堂所学急救知识,定期深入基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宣教,提高居民自救他救的意识与技能;同学们还利用课余开展“假日陪护”志愿服务,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陪护。同学们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也深深明白不仅要靠医术治愈病患,更要靠医德使患者获得躯体与心理的共同健康。
全班30位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的同学,毕业后将进入浙江各地基层卫生单位工作,成为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中一员。他们将继续奋斗,肩负起一名基层医务人员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努力筑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